玻璃委员会技术专家 赵民生 高级工程师
我们在测试玻璃瓶时,常发现在进行冷热骤变(ThermalShock)与内压力(Internal Pressure)测试时有瓶底破裂的现象,(沈阳金锐刀片)人们往往会纳闷:瓶底有足够的厚度(一般均为瓶身的二倍),再看看瓶底也是无毛刺无裂纹,为什么厚厚的瓶底承受不了内压力会破裂?是瓶底在成形过程中出现了什么差错?看似平整光滑的瓶底到底潜在着什么隐蔽的缺陷。就此问题浅谈本人的看法。
众所周知,初型模与闷头二者组成了整个初模的模腔,闷头是初模的底模。二者组成是一整体的,现代加工的闷头与初模其配合也可谓是严丝合缝。见图一。
图一 初模与闷头组成初模腔室
问题来自于闷头与初模上部它们之间的温度差。
一
“温差”从何处来?
闷头的温度与初模二者为何有温度差。我们从制瓶工艺来看:
闷头在第一动作扑气时闷头隔着漏斗处在初模的上方,它完全没有接触到玻璃液,(沈阳三环剪刀片)并没有被加热且在扑气的作用下还有冷却作用,它仅仅只在闷头第二动作倒气封底时,才接触到玻璃液,但时间相对较短,(一般为100°左右),而大部分时间闷头上升摆出,脱离了制瓶高温区,由此它温度必然较低见图二左(288℃),而初模则反之受料时间长,从落料开始直到初模开(为200°左右),它一直包裹着玻璃料滴,因此温度居高(398.1℃),见图二右:闷头与初模的温差达110.1℃。
图二 闷头与初模内腔的温度
试想:一团温度高达1100℃的料滴,它猛然接触到冷的闷头,料滴表面温度必然骤降形成硬皮料。(金锐剪刀片)此料与初模出来的料必产生了温度差,二者的玻璃液在重热和正吹气作用下并没有完全熔在一起(Baffle Match does not Fuse together),必会产生间隙,肉眼观察即为瓶底的闷头印。当然以上图二的温差仅是一个例子,此温差与制瓶机机速、品种和初模冷却等均有关联。
二者料胚熔化就像和面一样,要将二块不同水分的面团揉合并形成一块新面团,显然是十分困难的,二者之间的面团必会有间隙。又如二条河流由于含沙量或比重等不同,在汇合处呈现出一条明显的分界线,所谓泾渭分明,见图三。
图三 有温差料胚二者不能充分熔合,泾渭分明
这就是闷头与初模 “温差”所带来的瓶底隐患。
二
“温差”的危害
由于温差的存在二者没有熔化合在一起,成形后瓶底我们肉眼就可见较深的闷头印。在冷热骤变与内压力等测试时它会从闷头印某点裂开,沿着闷头印开始延伸破裂造成瓶底破裂,见图四。
图四 闷头印破裂并延伸
由此联想到玻璃厂流传的一小故事:说一制瓶车间临车道的一玻璃窗玻璃破碎,(供料机剪刀片)冬季的冷风吹进车间,正巧直吹到制瓶机的某组的闷头摆出的位置处,该闷头被吹“冷”,结果在冷端检验时发现不少瓶底爆裂的玻璃瓶,几经分析查找最后其原因是:该机组闷头与初模产生了较大的温差所致。暂不评价此故事的真伪,单从制瓶角度来看,闷头温度下降确是增加了它与初模的温度差。
如果二者温差过大,它会产生应力(InternalStress),部分玻璃瓶厂有过此类瓶的经历,它竟会在退火窑内爆裂。
客观地说由于吹&吹法成形工艺的特殊性,闷头与初模二者的温差是不可避免的,问题是我们如何看出它的存在以及多大的温差是能够接受的。对于受震动、有内压要求、有高温清洗以及巴氏高温消毒的玻璃瓶更要注意。
三
减少“温差”的几个方法
首先要观察玻璃瓶,造成产生温差闷头印的原因:
1. 用温度测量仪器测出闷头与初模的温度,并且记录下长期测量分析后,(沈阳剪刀片)技术人员应对某一品种制定出二者温差能接受的最大值,参考图二所示。
2.肉眼观察玻璃瓶瓶底的分布情况,一般由于温差的存在它在瓶底有一深深的闷头印(Deep Baffle Mark),对已爆裂的瓶底要进行综合分析。
3.检查闷头摆出的位置处是否有冷风吹等问题。
根据观察检查的情况可改进:
1.加强与延长在成模中的重热时间和效果,它可减少温差并淡化闷头印,
2.打保温孔:其方法是在闷头处钻一圈保温孔(Heat Pocket)。使闷头的温度有所提高。从而可以降低玻璃液的粘度值,增加玻璃液的流动性,在重热与正吹气倒气的作用下,使闷头处的玻璃液与初模相二者熔合减少闷头印。钻保温孔示意图如图五。
图五 钻保温孔示意图
此保温孔钻的深度要根据闷头的形状而定,其孔距闷头的内腔一般在十毫米左右。孔要围着闷头钻一圈。孔径一般掌握在4~6毫米左右,再在此孔上扩钻直径大于它的平台阶,盖上一小铁堵头,用电焊将其焊封,形成一个一个的保温空穴,利用空穴中的不流动的空气,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。
3.闷头选用铜质合金材料,它散热快吸热也快(但成本高)。
4.在一些特殊的情况可适当加热,如在机速慢制造特别的玻璃瓶可以在闷头摆出的位置处,放置一煤气小管燃烧后对闷头进行加热。
其中的1,2条基本无投资成本的,特别是第2条成本低效果较好,对其他制瓶工艺影响也小,玻璃瓶工厂如需值得一试。
四
小结
当然瓶底出现闷头印爆裂缺陷,并不是“温差”此一个因素,其中闷头高度的设置、玻璃化学成分、退火不良以及熔制质量等也都会产生瓶底爆裂,但瓶底温差是比较隐蔽的不易被发觉。
以上仅是本人在实践工作中的体会,不妥之处望指正。